【新闻消息】两岸产业合作的不对称挑战

http://udn.com/NEWS/OPINION/OPI1/5872656.shtml
两岸产业合作的不对称挑战
【经济日报╱社论】
2010.09.27 02:06 am

两岸经济合作架构协议(ECFA)签署后,本报系及各界举办系列研讨活动,集思广益,希望为两岸产业分工开创互惠双赢的新局。但不可讳言,因为金融海啸后内外大环境的急遽变化,两岸产业发展均已面临结构性的调整,此时此刻谈两岸产业的合作,必须要有更全盘的观点与前瞻的思考。

今年以来,大陆经济面临因缺工、富士康事件及连串工厂罢工引发的各地加薪潮,以及美、欧政府促升人民币的庞大压力,让大陆当局下定决心要根本改变目前过于依赖低廉劳动力及加工出口的经济增长模式,扭转「世界工厂」的刻板形象,将「中国制造」变成「中国创造」,因此,在产业发展上,大陆提出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包括:新能源、新材料、新一代资讯技术、节能环保、生物、医药、电动汽车等,作为新一波经济发展的增长点;在加工出口产业方向,大陆也提出「升级换代」的新方向,希望业者能够往产业发展链的高附加价值端提升,彻底摆脱依赖低廉劳动力旧模式。

大陆产业发展策略的全盘调整,首当其冲的就是在大陆从事代工出口的众多台商,以及台湾以「大陆为工厂」的出口导向经济成长模式。大陆台商,尤其是制造资讯及通讯(ICT)产品的业者,必须面对大陆工资持续上涨及人民币长期升值的双重压力,在短期,台商或可迁厂至薪资较低的大陆内陆地区因应,但在中长期,调整两岸产业分工,将部分在台湾从事的高附加价值活动移到大陆,已是大势所趋。

在两岸产业分工调整的大趋势下,台湾产业转型升级已是迫在眉睫。从近来马政府提出的六大新兴产业、新兴智慧型产业及各类具发展潜力的服务业来看,与大陆规划推动的产业发展新策略,有很多重叠之处,凸显出未来两岸产业有很大合作空间,但也对台湾产业发展带来严峻挑战。

从大形势看,大陆产业转型策略及新兴产业重心,与台湾产业发展方向及重点,几乎在同一层次,这意味两岸产业分工将从多年来以「垂直分工」为主的上下游合作模式,进入「水平分工」为主的「既竞争、又合作」的产业竞合时代。这样的改变势必让目前台湾和大陆产业的主从地位产生结构性调整,政府有责任拟定因应策略,以确保台湾产业的核心优势,并强化台湾业者在两岸合作的主导性。

再者,目前以ICT产业为重心的两岸产业分工,是在国际产业链的大架构下进行,台湾扮演承上启下的关键角色,业者不仅在台湾保有可观的规模及先进技术,在大陆也拥有庞大的产能,相对优势至为明显。但是,在各界热中的新产业合作上,台湾既无国际大厂可依恃,技术优势亦难与ICT产业相比,企业规模多数又远逊于大陆业者,仅靠这些产业要弥补ICT产业逐渐外移形成的缺口,显然力有未逮。因此,政府必须提出更贴近现实的产业转型策略,才不致沦为画饼充飢。

在推动产业合作上,台湾也面临不对称的困难。大陆产业仍以国有企业为重心,北京对企业有绝对掌控能力,台湾则以民营企业为主,在两岸合作上企业拥有高度自主性,政府只是敲边鼓的角色。若听任这种不对称的合作方式自由发展,对台湾产业的长期发展也可能会有不利影响。

ECFA为两岸产业合作创造了有利形势,但要化为互利双赢的产业愿景,必须有宏观前瞻的发展策略及务实可行的执行蓝图。大陆显已启动两岸产业合作的高速列车,但台湾准备好了吗?我们特别提醒马政府要上紧发条,发挥掌舵功能,全力为台湾产业打开一条生机盎然的永续发展活路。

【2010/09/27 经济日报】@http://udn.com/